井陉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。在《述征记》里,史称为"太行八陉"之五;在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里,被列为"天下九塞"之六。所谓"陉",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讲:即"山之绝坎也。"《辞海》释:"山脉断开者为陉。"《太平寰宇记》释为:"四方高,中央下,如井之深,如灶之陉(形),故谓井陉。"据史书记载,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时,周穆王西巡过井陉,便发现井陉为穿越太行山的一条孔道,并开辟了井陉道路。"井陉"一词由来已久,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已产生,"陉"是古人对太行山脉断开地方的俗称,而井陉山、井陉关、井陉口、井陉县、井陉郡等一系列地名则都是由此派生而来。井陉古驿道,即是穿越太行山腹地的一条孔道,历史悠久,古往今来,多少天涯游子,在此怀古吁嗟:多少文人雅士,在此题咏抒怀。翻越东天门古驿道两旁山壁间,可以看到"险隘古陉关,巍峨四面环"、"鸟道千百盘,青天许骚首"等诗句比比皆然。旧时,井陉地癖民贫,位处冀晋交界,历为兵家重地。于是乎,徭役兵燹,迭至频来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井陉古道上,燕赵晋秦之客,东西往来,络绎不绝,素有"冀晋通衢"之称。井陉古驿道,代远年湮,似是由鹿泉郄庄经亮子岭、下安、上安、东天门、微水,过绵河后,经长岗、南河头、横口、张村、西河、井陉故城、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挑园、旧关,到山西平定柏驿井。相传韩信灭赵下井陉,"背水之战"就在井陉东天门一带。此后,拓拔硅力求中山之战,郭子仪、李光弼合兵破史思明之战,种师闵力戳金兵之战,刘光才抗击法德联军之战,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石太线百团大战等,都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点燃了战火。汉初,置井陉县后,县治所在天户,为方便交通,井陉驿道由南改北,即由今鹿泉市白鹿泉西行,经井陉平望、威州,渡绵河后,经青石岭、赵村铺,过天户城,南经横涧、凤凰岭、石桥头、天长镇、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桃园、旧关一线直通山西。自西汉至明万历时基本沿用此线。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井陉知县罗懋汤鉴于此线由鹿泉到井陉县城(天长故城)较秦古驿道远20里,从此,井陉驿道又由北线改为南线。即由鹿泉郄庄人境,经井陉亮子岭、下安、上安、东天门、微水、横口、张村、西河、天长故城,而后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挑园、旧关人山西界。此线一直使用到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4年)石太铁路开通以后以及大清邮政开办以前。当时井陉驿道自县城(今天长故城)起分为东西两路,每10里设1辅。总铺在县街东(今天长镇中操场),县东10里西河,20里横口,30里微水,40里东天门,50里上安,60里下安,再4里许至鹿泉;县西10里板桥,20里龙窝,30里界堠(固关),通平定州。井陉驿道自秦代迄今,历代都很重视驿道的开发和拓宽,而今,井陉东天门就是井陉古驿道的一个缩影。这里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驿道、驿铺、关城、关楼、驿马槽、驿马井,也保留着秦汉以来历代开凿的驿道石坎。东天门驿道东西两坡完全为石质路面,路面所砌之石,或劈山石,或就地取材。在东西长达2000多米的石质路面上磨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,车轮陷在其中,却并不比陷人泥土之中好走。尤其进入东天门关城之内,那车马艰行的景象更令人惊心动魄。"顾城轨易深,(王反)峻日摧。每当联蚓结绊之时,轮铁蹄甲与岭石相摩,声若奔雷,响应山谷。石之凝者,勒缰者,起觉、羊蹄、鹿盘、鸟道、蚕丛,尚无其险峻也。"这是清光绪年间平定名士张钺对东天门古驿道的描述,若非身临其境,怎能有如此深痛的感受!一年冬天,张钺经过东天门,见有西车10辆,远道而来,车重马瘦,疲于奔命,车夫虽用鞭子一下下猛抽,仍阻滞不前。不一会儿,竟有9辆车纷纷颠覆。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,这怎么办呢?莫非还要让车马悬空而过,还是让马生出翅膀飞去!此情此景,古人曾咏诗赞道:"束马悬车恐未能,东天门岂可阶升。"只见其中有一辆车,几十名车夫一齐围拢过来,不知是谁一声吆喝,大家将这辆车抬了起来,慢慢向前走去。眼看夕阳西坠,9辆车何时能一一升举而过?张钺心情恻然,对人们的疾苦深表同情,愿以募修为己任,终日驰驱燕赵郊野,遍祈同心,以襄义举。且带领人们,同心协力,自岭而东,铲削梗塞,坎坷处平治之,化险为夷。并以巨石垒砌,平整坚固,宛苦棋局。横立数道石槛,以防重车下滑之用。路修好后,世人称颂,行者乐道。直隶总督那彦成闻讯后,亲自撰文竖碑,表彰山西省平定州义士张钺。而今,井陉的古驿道、古关楼等文物古迹,已经白王庙有识之士率先捐资倡修。当您漫步东天门,请看那累累车痕,深达尺余,简直是刻在石头上的勿须考证的历史,令您触情生景。井陉古驿道是一页展开的历史,条条车辙是历史胸脯上的伤痕。
历史文化
井陉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。在《述征记》里,史称为"太行八陉"之五;在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里,被列为"天下九塞"之六。所谓"陉",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讲:即"山之绝坎也。"《辞海》释:"山脉断开者为陉。"《太平寰宇记》释为:"四方高,中央下,如井之深,如灶之陉(形),故谓井陉。"据史书记载,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时,周穆王西巡过井陉,便发现井陉为穿越太行山的一条孔道,并开辟了井陉道路。"井陉"一词由来已久,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已产生,"陉"是古人对太行山脉断开地方的俗称,而井陉山、井陉关、井陉口、井陉县、井陉郡等一系列地名则都是由此派生而来。井陉古驿道,即是穿越太行山腹地的一条孔道,历史悠久,古往今来,多少天涯游子,在此怀古吁嗟:多少文人雅士,在此题咏抒怀。翻越东天门古驿道两旁山壁间,可以看到"险隘古陉关,巍峨四面环"、"鸟道千百盘,青天许骚首"等诗句比比皆然。旧时,井陉地癖民贫,位处冀晋交界,历为兵家重地。于是乎,徭役兵燹,迭至频来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井陉古道上,燕赵晋秦之客,东西往来,络绎不绝,素有"冀晋通衢"之称。井陉古驿道,代远年湮,似是由鹿泉郄庄经亮子岭、下安、上安、东天门、微水,过绵河后,经长岗、南河头、横口、张村、西河、井陉故城、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挑园、旧关,到山西平定柏驿井。相传韩信灭赵下井陉,"背水之战"就在井陉东天门一带。此后,拓拔硅力求中山之战,郭子仪、李光弼合兵破史思明之战,种师闵力戳金兵之战,刘光才抗击法德联军之战,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石太线百团大战等,都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点燃了战火。汉初,置井陉县后,县治所在天户,为方便交通,井陉驿道由南改北,即由今鹿泉市白鹿泉西行,经井陉平望、威州,渡绵河后,经青石岭、赵村铺,过天户城,南经横涧、凤凰岭、石桥头、天长镇、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桃园、旧关一线直通山西。自西汉至明万历时基本沿用此线。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井陉知县罗懋汤鉴于此线由鹿泉到井陉县城(天长故城)较秦古驿道远20里,从此,井陉驿道又由北线改为南线。即由鹿泉郄庄人境,经井陉亮子岭、下安、上安、东天门、微水、横口、张村、西河、天长故城,而后板桥、长生口、龙窝、核挑园、旧关人山西界。此线一直使用到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4年)石太铁路开通以后以及大清邮政开办以前。当时井陉驿道自县城(今天长故城)起分为东西两路,每10里设1辅。总铺在县街东(今天长镇中操场),县东10里西河,20里横口,30里微水,40里东天门,50里上安,60里下安,再4里许至鹿泉;县西10里板桥,20里龙窝,30里界堠(固关),通平定州。井陉驿道自秦代迄今,历代都很重视驿道的开发和拓宽,而今,井陉东天门就是井陉古驿道的一个缩影。这里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驿道、驿铺、关城、关楼、驿马槽、驿马井,也保留着秦汉以来历代开凿的驿道石坎。东天门驿道东西两坡完全为石质路面,路面所砌之石,或劈山石,或就地取材。在东西长达2000多米的石质路面上磨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,车轮陷在其中,却并不比陷人泥土之中好走。尤其进入东天门关城之内,那车马艰行的景象更令人惊心动魄。"顾城轨易深,(王反)峻日摧。每当联蚓结绊之时,轮铁蹄甲与岭石相摩,声若奔雷,响应山谷。石之凝者,勒缰者,起觉、羊蹄、鹿盘、鸟道、蚕丛,尚无其险峻也。"这是清光绪年间平定名士张钺对东天门古驿道的描述,若非身临其境,怎能有如此深痛的感受!一年冬天,张钺经过东天门,见有西车10辆,远道而来,车重马瘦,疲于奔命,车夫虽用鞭子一下下猛抽,仍阻滞不前。不一会儿,竟有9辆车纷纷颠覆。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,这怎么办呢?莫非还要让车马悬空而过,还是让马生出翅膀飞去!此情此景,古人曾咏诗赞道:"束马悬车恐未能,东天门岂可阶升。"只见其中有一辆车,几十名车夫一齐围拢过来,不知是谁一声吆喝,大家将这辆车抬了起来,慢慢向前走去。眼看夕阳西坠,9辆车何时能一一升举而过?张钺心情恻然,对人们的疾苦深表同情,愿以募修为己任,终日驰驱燕赵郊野,遍祈同心,以襄义举。且带领人们,同心协力,自岭而东,铲削梗塞,坎坷处平治之,化险为夷。并以巨石垒砌,平整坚固,宛苦棋局。横立数道石槛,以防重车下滑之用。路修好后,世人称颂,行者乐道。直隶总督那彦成闻讯后,亲自撰文竖碑,表彰山西省平定州义士张钺。而今,井陉的古驿道、古关楼等文物古迹,已经白王庙有识之士率先捐资倡修。当您漫步东天门,请看那累累车痕,深达尺余,简直是刻在石头上的勿须考证的历史,令您触情生景。井陉古驿道是一页展开的历史,条条车辙是历史胸脯上的伤痕。
风土人情
要注意林区防火,观光沿途不能吸烟。爱护自然环境,不破坏景观资源;维护风景区环境整洁,不任意丢弃垃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8:30-17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